现在学生的做事总让人感到离谱,也总让人头痛,也总在寻找教育的机会和办法,甚至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对许多东西进行“恶补”与强化,实际上最佳教育的时间是在幼年,尽管教给的东西不理解,更不懂,但记忆是深刻的,是空白处的刻痕,对将来的成长是奠基性的东西。
很多时候,我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,一些细节总是惯养,总是任其所为,再大些的时候,再进行规矩,其实已经晚了,从学语与学步开始,什么是规则,什么是正确,就该规整。做人、做事和生活的常识、规则与耐挫品质应该从小开始。
亲眼看到一个七岁的孩子,在打扑克牌时,因严格按出牌规则,结果输了,就气呼呼丢下牌不打了,眼泪几乎流出来了。平时玩扑克牌时,都是大人让着,有意让他赢,一严格起来既赢不了还受不了,这尽管是游戏的小事,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却非同一般。
现在的孩子浮躁了,总是大大咧咧,几乎看不到做得让人放心的最基本的小事,根在哪里?在细节的调理。太过溺爱,太计较学习成绩,对教育的时间太大方,总想着以后再说,也太注重个性的张扬,忽略了常识教育,忽视了严谨习惯的定位,小不忍则乱大谋,小不教则乱将来。
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家庭的未来,教育缺了功夫,给孩子、给自己、给家庭会留下祸根,教养与家风往往都是父母的传承,自己对家庭的责任、对父母的孝敬、对生活的态度,总会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,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展现着父母的习惯。吃饭怎么拿筷子,夹菜只夹向着自己方向的地方,不能在盘子乱翻,咳嗽不能对着别人,吃饭不能呱唧嘴,等等,也不记得父亲什么时候交代过,只记得专门规范过,而且一直这样做。像这样的细节,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注意,忽略小节,影响的是孩子的大成。
我们都喜欢懂事、懂规矩又体面的孩子,这是从小养成的,孩子从小就要接受规则与挫折教育。
评论